云南同志娱乐频道
科学的眼光,理解的胸怀
2003-01-20 00:0:0 来源:爱白网 编辑: 作者: 点击: 评论: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是“朋友健康干预项目”的三位负责人之一。这个项目于1998年为同性恋人群办了一本《朋友通信》。

丛中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朋友通信》旨在“弘扬科学、促进健康、倡导爱心、共建文明”,把它当作同性爱者的代表刊物是不确切的,“科学”才是这本刊物的主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同性爱人群增强自我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意识,包括控制性病特别是艾滋病在这个人群中的蔓延。

丛教授说,长期以来,同性爱者作为边缘人群受到社会的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已经扩大到了研究同性爱问题的专家学者身上,这种歧视来自人们对同性爱及其相关现象的无知。由于无知,人们对事物不加区分就混为一谈,如把同性爱和一般的精神疾病混为一谈,把同性爱和艾滋病混为一谈,把研究精神病的医生和精神病人混为一谈。

“只有人们有更多的科学的眼光,才会对同性爱人群有更少的歧视,有更多的包容与接纳。”他说。从教授认为,社会的不接纳和不认可使得很多同性爱者在长期压抑、自闭的环境中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同性爱者不能像异性爱者那样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并保持较为稳定的性爱关系,这更导致了同性爱者多性伴现象的发生。因此,同性爱人群成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他主张,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在社会大众中的心理卫生教育,让人们知道同性爱不是一种精神疾病。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公布的诊断标准给出了同性爱的精神科学定义。同性爱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即同性爱作为一种性取向,仅仅是有异于异性爱这一常态,他不一定是变态,犹如左撇子异于右撇子。在不妨碍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任何追求个人自身幸福和快乐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干预和歧视

丛教授也曾把同性爱当作一种精神疾病来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于明白性取向一旦确立,是无法通过后天治疗来解决的。

他说:“我们能够做的士:营造一个理解和接纳的宽松环境,让同性爱者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没有歧视,没有不必要的负担和焦虑。当有一天,大家能够把同性爱看作是一种少见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一种病态,这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

上一条:
下一条: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彩云之南.::.同心飞扬.::.:. 云同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11 yntz.Net yntz.cc 滇ICP备05001819号 同志交友
云同网客服及广告联系: QQ 10407470    微信:10407470 Email:mywebbox@tom.com  
云同聊天室管理:QQ 10407470     管理登陆